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自行勘测设计、制造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代表了我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水电建设和机电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2024年10月,刘家峡水电站作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通过复核。
共和国水电长子
电站地址:甘肃省永靖县境内
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
年发电量:57亿千瓦时
水库库容:57亿立方米
刘家峡水电站被誉为“共和国水电长子”,创造了当时混凝土重力坝最高、单机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长等7项“第一”。
七项中国第一
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
第一座最高的混凝土重力坝
第一座最大的地下厂房
第一台30万kw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
第一台最大的有载调压变压器
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
第一座最大的水利电力枢纽工程
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自行勘测设计、制造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也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水电站,代表了我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水电建设和机电制造业的最高水平,是新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标志性工程。
1969年,该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75年,电站全面建成。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水电发展史上多项空白,是共和国向世界亮出的第一张水电“名片”。
时间跨度
1955年7月
刘家峡水电站被确定为根治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建设第一期工程之一。
1958年9月
刘家峡水电站开工建设。建设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西北,用肩挑、手抬和手推独轮车等方式,采用风镐、风钻、铁锹等简单工具,艰苦奋战,克服困难,创造了这一项伟大的水利电力工程。
1988年
20世纪80年代,刘家峡水电站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1988年开始,采用法国、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国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对5台发电机组进行了系统改造。
2002年
刘家峡水电站完成5台机组的增容改造,出力由116万千瓦增加到135万千瓦,净增出力19万千瓦,相当于又建了一座中型水电站。
2006年
自2006年起,电站先后建成投运甘肃省第一座330千伏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开关站和220千伏GIS开关站,消除了电力送出瓶颈问题;完成了3台机组定子改造和2号机组整机改造工程,并深度参与电网调峰,提升电网灵活调节和应急支撑能力,为当地新能源消纳作出贡献。
刘家峡水电站位于黄河上游,运行56年来,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养殖、航运、城市供水等综合功能。
作为西北电网的主力电厂,刘家峡水电站还发挥着联网、调峰、调频、调压等重要作用,肩负着黄河治理及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使命。
科技创新
截至2025年1月31日
刘家峡水电站累计:
发电量
2765.82亿千瓦时
节约标准煤
约9680.37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约25362.56万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约82.28万吨
为了将刘家峡水电站清洁电力输送到关中和天水地区,填补当地电力缺口,贯通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几个独立电网,形成陕甘青一体的电力网络,1964年,国务院提出在西北地区建设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330千伏刘家峡—天水—关中输电线路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工程,也是第一条“西电东送”超高压输电线路,是中国电网向超高压、远距离、大容量传输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电网实现了从220千伏到330千伏的升级跨越。
“刘天关”输电线路建于1969年,1972年投入运行。线路起自刘家峡水电站升压开关站,经天水 330千伏秦安变电站,至陕西省宝鸡市眉县330千伏汤峪变,横跨陕、甘两省14个县,全长533千米,设计输送容量42万千瓦。
作为一个有56年发电历史的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科技创新
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1978年
异重流排沙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4年
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大型混流式水轮机转轮修形磨削机;
成功应用了GPS卫星定位测量系统,大大提高了本厂水库测量的精确度和数据分析的科学性
1998年至2000年
创国内高海拔、深水位大型潜体闸门封堵技术先河,成功修复了大坝 2号泄水道进水口底坎破损的重大缺陷,此项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7年
甘肃省第一座330千伏GIS开关站建成,电站送出方式更加合理,自动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2011年
220千伏GIS开关站建成投运,电站送出能力实现“华丽转变”,彻底解决了全厂窝电现象
2015年
刘家峡洮河口排沙洞工程水下岩塞爆破成功,开创了国内外大直径、高水头、厚淤积、大密度覆盖下的岩塞爆破先例
近年来,西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西北电网也是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最高、电力外送规模最大的区域电网。
作为西北电网调峰、调频、调压的主力发电厂和保障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刘家峡水电站根据新能源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等特点,根据不同季节来水情况和日发电量计划,配合风电、光伏发电企业开展调峰调频,保障机组在最优工况下运行。
电站充分发挥水电机组随调随启、调节灵活的特点,深度参与电网调峰,助力新能源消纳,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作出积极贡献。
刘家峡水电站积极探索水电运维数字化转型路径。2024年,电站完成智慧巡检与安全管控系统硬件建设,结合3号机组整机改造开展常规水电机组设备运行状态全息感知研究,实现了机组推力轴承全息感知及故障超前预警功能。
通过提升设备智能化应用水平,该电站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智能联动”的数智刘电构架,大幅提升运维效率,助力清洁能源高效消纳。
工业遗产保护
因刘家峡水电站鲜明的工业特色、突出的工业文化价值、保存状况良好的遗产主体和明晰的产权关系,2018年11月15日,“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
刘家峡水电站在尊重工业遗产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围绕“一库一坝三展厅”核心资源,以水库、大坝、工业遗产龙门吊、地下厂房,以及已退役的新中国第一座地下330千伏开关站等最鲜活、最珍贵的党史教材为依托,挖掘工业遗产保护的新方法,探索传承电站红色基因的新方式。
刘家峡水电站打造了14.5万平方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年接待参观人员2万多人次。在全景呈现电厂建设史、发展史、改革史的同时,基地还再现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等,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该基地在202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刘家峡水电站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重任,高度重视刘家峡水库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等工作。
电站在所辖南北两山、水库周边区域植树200多万株,绿化面积3382亩,企业曾8次获国家和省级绿化造林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