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华电乌溪江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输水发电系统工程开工。作为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该项目总投资23亿元,总用地794亩,装机容量29.8万千瓦,年发电量2.98亿千瓦时。
1951年10月1日,乌溪江上一声炮响,揭开了我国水电建设的篇章,黄坛口电站从此载入电力建设史册,被誉为“新中国水电建设的摇篮”“浙江省的第一颗夜明珠”。70多年过去了,黄坛口水电站辉煌依旧。2024年11月16日,乌溪江上又一声炮响,点亮乌溪江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这颗新的“明珠”。
该电站投产后,将有效提升电网调峰填谷能力,与周边风电场、光伏电站的发电特性互补,带动区域风光资源开发,提升湖南镇水库水位调节能力,为后续建设乌溪江“水蓄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走廊打下坚实的基础。
破解项目“优势”难题
乌溪江上,湖南镇电站、黄坛口电站两座梯级电站“携手”将乌溪江从激流澎湃、一泻千里的“江”,转变为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湖”。
从“乌电”成长起来的王伟,回到“乌电”后面临的首个难题在于现成的水库“优势”。要在一个生产、生活、环境非常成熟的区域内建设一个新的电站,不仅要考虑原有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还要考虑生态红线、湿地公园、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等因素,稍有不慎,都可能对原有生态、生产、生活造成扰动。
“对照核准条件、列出内在逻辑关系、踩准每一个时间节点”是王伟对团队的要求,“我们不能放弃”是项目组说得最多的一句话。2022年,在该项目团队的诚挚邀请下,专家团队到湖南镇混蓄项目现场踏勘、现场召开会议并现场给出意见。这一年,他们完成24个专项支撑文件,取得40多个批复文件。2023年1月12日,该项目获得核准。
克服现场恶劣环境
进出混蓄项目的山路,是每一个“乌电人”熟悉的山路。2024年11月16日以来,一辆车尾写着巨大“爆”字的黄色炸药专用车穿梭在这条山路上,给这条熟悉的山路增加了一份神秘感。
沿着有零星泥土的楼梯走到混蓄项目部,推开混蓄工程建设部原主任黄晟国办公室的门,一双高筒套鞋映入眼帘。
“现场不管晴天雨天,都是一身泥。2号施工支洞16日开始施工爆破,每天施工监理会安排次日爆破工作,所需炸药会按时送到现场。现在按照每天爆破一次前进1.5米的速度稳步推进。”现场去得多了,就总结出经验来了。换上套鞋,带上报纸,打开车门、脚踏都是泥浆的车子,到桥梁、道路、支洞等每一个工作面,跟现场施工、监理确认开挖支撑防护、混凝土浇筑施工,沟通协调方案、调度和现场管控。回到车上,认真地在汽车脚垫处垫上旧报纸,再拖着满是泥浆的高筒套鞋坐上车回到驻地。
积极推动项目核准
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年轻人的手上。“90后”员工金陈安、毛鑫是第一批被“点将”到混蓄项目部的青年员工。
在核准前的关键阶段,《项目湿地公园生态影响评估》专家论证会于2022年11月7日在杭州举行。该会议持续了2个小时,5位专家认为报告需要修改的内容太多,均未在专家意见上签字。专家组明确要求,必须全部修改完成并取得专家组组长签字的意见才算通过。
多修改一天,留给核准的预定时间就少一天。金陈安陪着报告编制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和两名技术人员分章节修改,经过两晚的努力,他带着修改完善的报告在专家组组长即将前往机场前的时刻取得了签字意见。
2022年到2023年,项目前期工作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按计划推进,年轻小伙子奔跑在省、市、区政府、设计单位、湖南镇之间,为该项目的建设贡献力量。该电站建成后,将是东部地区最大的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国内首个超大岩塞式中型抽水蓄能电站、国内最大椭圆竖井式半地下厂房抽水蓄能电站、国内征地移民最少的中型抽水蓄能电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