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成长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23来源:南方电网报

它诞生于复杂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地处险要巍峨的云贵高原之上,还有着优良的红色基因。远远望去,它仿若一艘庞大的造能“航母”,将桀骜汹涌的南盘江所蕴藏的巨大能量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送往各地,保障了千家万户灯火明亮。


它就是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位于贵州省安龙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交界处。1993年7月,天生桥至广州第一回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通过500千伏天广Ⅰ线送出的“第一度电”在广东落地,首次实现滇、黔、桂、粤四省(区)的南方区域电网互联,形成了最初的“西电东送”南路通道,至此奠定了它成为西电东送南通道第一个电源点的历史地位。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32万千瓦,拥有6台2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及500千伏、220千伏开关站各一座。截至2024年8月,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已累计发电1800亿余千瓦时。每一天,每度电,都是天生桥二级水电站40多年来的成长印记。


时光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东部地区的缺电问题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1979年,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家计委上报《关于要求加快开发南盘江、红水河水电资源向广东送电的报告》。198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南盘江流域天生桥河段建设天生桥二级水电站。1982年3月,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开始建设,由此拉开了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长达18年的建设序幕。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为引水式电站,需开挖3条总长度为28.86公里的隧洞,引水隧洞所穿越的地带,岩爆、涌水、溶洞随处可见,堪称“中国水电第一洞”。隧洞开挖时,曾遇到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溶洞,常规填埋毫无效果。电站建设者们创造性地在洞中架设悬链式钢筋混凝土拱桥,并在桥面上安装89米钢管跨越无底洞,连接两端隧洞,这座“洞中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水电建设史上的奇桥。


经过10年艰苦奋斗,电站首台机组在1992年12月22日实现发电,并入贵州电网运行。2000年12月28日,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全面投产。自此,一颗巨型“明珠”在大山深处熠熠闪光。


当电站运维人员还沉浸在投产的喜悦之中时,新的难题也来了。由于电站设备从国外进口,监控系统通讯不稳定,与机组的连接时常中断,邀请国外专家检修费用高且响应速度慢,且多次检查后问题仍未全面解决。电站运维人员因此下定决心,摆脱对国外设备及技术的依赖,从根源上解决“卡脖子”问题。


“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我们从运维人员变身开发人员,自己琢磨、编写控制程序,自主开展自动化改造。”曾参与升级改造的原自动化班工程师柳本林说。自动化自主改造完成后,机组检修的便捷性大大提高,故障判断时也不用等待外部技术人员到现场协助了。电站工作者们还在此基础上相继开展了远程控制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了电站智能化管理水平。


机组接机发电之初,电站运行值班管理根据不同设备系统采用多人多点值班模式,运行队伍多达108人。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和管理模式持续优化,天生桥二级水电站远控中心如今已实现单人值班,一人可实现对整个电站主设备的监视与控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天生桥二级水电站还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以前,员工只能凭图纸对电站众多主辅设备进行熟悉了解,设备故障判断及检修流程复杂,工程量巨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在水电行业率先开展水电站三维精确建模及可视化仿真系统建设,对水工建筑物、发电设备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计算机3D建模,在3D模型的基础上,生成机组结构展示、整体装配、分步检修工艺等系列3D视频,将整个水电站转化为虚拟现实系统。基于3D模型生成89个课件运用于员工培训,传统“老带新”培训员工需要花3到5年时间,而如今,新员工只需培训1年即能熟悉设备走向岗位。


在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大坝滩涂上有这样一块石碑,它镌刻着“西电东送之源功载千秋之举”的字样,向后人传颂着电站建设者们的不朽功绩,他们的精神将一直鼓舞并指引新一代电力人,以知行合一的态度,走好推动电力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


版权所有:2024水电智能运维及人工智能大会暨智慧抽水蓄能电站大会